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合作夥伴──日本京都大學整合細胞材料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grated Cell-Material Sciences, iCeMS)特聘教授北川進(Susumu Kitagawa)榮獲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北川教授與理查・羅布森(Richard Robson)及奧馬爾・亞吉(Omar M. Yaghi)共同因開發新型分子架構技術獲此殊榮,其研究成果奠定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領域的基礎,推動能源、環境與生醫應用的創新發展。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今年的數位轉型鼎革獎中表現亮眼,以《人工智慧物聯網重症戰情室-HiThings Tele-ICU》榮獲醫療創新轉型獎醫學中心組楷模獎暨AI應用特別獎,為智慧醫療及重症照護領域樹立新典範。
據統計,全台20至30歲女性約有15%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亦是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張訓銘主任團隊,運用分子檢測、人工智慧胚胎評估等精準化試管療程,成功協助一名24歲PCOS患者順利懷孕並產下健康女嬰。
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往往需要長期依靠大腸鏡追蹤,但繁瑣的清腸過程與檢查不適,常讓人卻步。32 歲的范先生回憶,年輕時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又常以精緻飲食來舒壓,結果某次腳部突然出現嚴重「疔瘡」,甚至引發高燒住院。當時也伴隨腹脹、黏液便與血便等腸道症狀,但他以為只是免疫力下降感染所致,沒有特別重視。隨著疔瘡治療完成、全身發炎獲得控制,腸道症狀也暫時緩解,因此未進一步檢查或追蹤。
一名台中53歲林先生因心悸、胸悶與體力下降困擾兩年,經檢查發現同時罹患重度二尖瓣脫垂逆流與冠狀動脈嚴重阻塞,面臨雙重心臟病威脅。所幸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整合醫療團隊」評估後,成功施行全台首例NeoChord心臟不停跳人工鍵索修補術結合PCI冠狀動脈介入術,免除開胸與心臟停跳風險,以微創手術解決兩大病變,術後三天即順利出院。林先生感動表示:「原本以為要開胸,甚至住院十天,沒想到只做個小傷口就處理好了。像做了一次心臟保養,現在走路都不喘了!」
為關懷離島地區民眾之健康,使醫療保健服務與衛生健康教育的觸角延伸至醫療資源缺乏的離島,以提昇離島醫療服務品質,並關懷弱勢族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澎湖縣衛生局共同合作。10月份中醫巡迴醫療服務將在澎湖白沙鄉、西嶼鄉及七美鄉等地提供專業的中醫診療,讓離島鄉親能就近獲得照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全球永續發展目標,多年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於2023年3月8日通過第三方驗證公司SGS之永續報告書驗證,
並於4月10日由SGS公司授與永續報告書聲明書,
由中醫大附醫周德陽院長代表領取,
中醫大附醫也成為臺灣首家符合新準則之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