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3/5/23

手術前 麻醉評估

 手術安全,麻醉問題很重要
醫療機構推動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十分重視病人的手術安全,息息相關的麻醉安全自然是至關重要。然而由於醫療的進步,人們壽命延長,慢性病的產生勢所難免,使得麻醉過程中衍生很多潛在的風險。所以,麻醉前的說明與解釋日益重要,這些說明包括麻醉方式、麻醉風險、可能的併發症與可能的替代方案。
詳細溝通,請看麻醉術前門診
本院為了讓病人與家屬有機會與麻醉醫師面對面溝通,因此設立麻醉術前門診。麻醉醫師會在麻醉術前門診進行第 1 次麻醉前評估,評估之後會告知建議的麻醉方式、可能的潛在風險、可能的替代方案,並交付麻醉同意書。
我們期望病人決定要開刀時可以先到麻醉術前門診掛號看診,好好接受評估與解除心中的疑問,以便有充分時間回去與家人商量。
麻醉之前,醫師會評估你的…
病史、用藥 - 
看診時,麻醉醫師會請你填寫麻醉前評估表,請據實填答是否曾接受麻醉?如果有,接受過何種麻醉?是否曾發生麻醉併發症或任何不適?現在或以前有無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絞痛、心衰竭、心律不整)、肺臟疾病(肺結核、氣喘、慢性肺病)、肝臟疾病(肝炎、膽道結石、肝硬化)、腎臟泌尿疾病(腎炎、尿毒、洗腎)、血液疾病(貧血、血友病、白血病)、糖尿病、腦神經系統病變、自體免疫疾病或其他代謝性疾病等?
此外,醫師也要了解你有無使用某些藥物,例如心血管藥物(降血壓藥、利尿劑、強心劑、降血脂藥)、抗血小板(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抗癲癇藥物、精神科藥物或類固醇等,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你是否有藥物過敏的病史?如果有,是對哪些藥物過敏?過敏產生的現象與嚴重程度如何?
醫師還要了解你的家人是否曾經有過因為麻醉引起的併發症?有無異常的家族史,或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
手術後疼痛 - 
麻醉醫師關心你手術後疼痛的問題,如果有必要,也會解釋靜脈病人自控式止痛 (IVPCA)、硬脊膜外病人自控式止痛 (EPCA) 或神經阻斷術的使用,以減少手術後的疼痛,改善因疼痛引起的壓力反應,加速身體的復原。
呼吸道保持通暢 - 
不管採用何種麻醉,呼吸道的通暢都是最重要的,何況在全身麻醉下,病人通常不會自行呼吸,而是由麻醉人員或麻醉機上的呼吸器幫忙。因為要讓病人在手術中保持不動,所以全身麻醉的病人幾乎都會施打肌肉鬆弛劑,讓全身的骨骼肌暫時不能收縮,因此如何建立一個通暢的呼吸道是麻醉醫師最在意的事情。
呼吸道的建立可經由口鼻的氣管內管插管、經口的喉罩插管,或是進行氣切造口,除非是特別情況,否則大部分是以經口鼻的氣管內管插管或喉罩為主,所以呼吸道能否保持通暢的評估與困難插管的評估,更顯得重要。
麻醉醫師在評估時,會要求病人嘴巴張開做基本的檢查,若有以下情形可能是潛在呼吸道容易阻塞與困難插管的病人:
  • 嘴巴可張大但是無法看到喉底與懸壅垂,
  • 脖子短,
  • 下巴小且內縮,上顎突出,
  • 嘴巴張開小於 3 公分,
  • 頸椎僵硬無法前彎或後仰,
  • 過度肥胖,
  • 有睡眠中止症候群。
 
如果有以上這些情形,就可能有潛在的缺氧風險,需要審慎評估與處理。當然,若曾有麻醉醫師告訴你,說你是困難插管的病人,一定要把這個訊息告訴麻醉醫師以便適當防範。
牙齒狀況 - 
麻醉醫師要建立病人的呼吸道,往往要藉助插管的喉頭鏡,在插管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會碰觸牙齒,牙齒可能因而損傷或掉落,嚴重時,牙齒還會落入食道或氣管。
由於牙齒狀況不好的人實在太多,所以麻醉醫師或多或少都可能有過在麻醉中造成病人牙齒損傷的經驗,有些病人或家屬可以諒解,但是也有些需要費心解釋與協調。
心肺功能等理學檢查 - 
麻醉醫師會針對病人的情況做理學檢查,除了基本的檢查外,與麻醉比較有關的是心肺功能,所以會聽診看看呼吸有無異常音,或是心臟有否心律不整或心雜音等現象。
進行第二次評估 - 
麻醉醫師在門診為病人做第一次評估時,病人的檢驗報告通常還沒有出來,為了審慎起見,麻醉醫師會在麻醉誘導前,進行第二次評估。由於第二次評估時,還有心跳、血壓、血氧濃度可供參考,因此可能會改變第一次評估的麻醉考量,也可能會有新發現要再跟家屬商量。例如有人一進開刀房血壓就飆高到 250 毫米汞柱,這種情況若非有緊急需要,否則應等血壓控制好再手術。
手術與麻醉都是有風險的醫療行為,為了讓病人安全度過這一關,需要團隊的共同努力。這個團隊除了手術醫師、麻醉醫師、護理師、藥師、檢驗師等醫療專業人員以外,還需要病人與家屬的參與,因此如果手術醫師請您到麻醉術前門診去看麻醉醫師,請您務必與您的家屬共同前往,共同打造安全的醫療環境。
麻醉部 主任 陳坤堡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