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8/3/12

中國醫大暨附醫4項創新研發成果 榮獲第14屆國家新創獎

文.圖 中國醫藥大學 公共關係中心 主任 吳嵩山

中國醫藥大學李文華校長建構的6大科研中心,分別在失智症的創新治療、治療近視微小RNA眼藥水的開發、間質幹細胞相關的精準醫學臨床應用、骨融合術臨床應用的植釘模擬及規劃系統等領域,新創研究成果豐碩,有4個研究團隊同時榮獲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主辦的第14屆國家新創獎,表現極為亮眼,也為相關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

中國醫藥大學暨附設醫院這4個研究團隊的創新研發成果如下:

● 失智症的創新治療

生物醫學研究所藍先元所長(中國附醫精神醫學部主任)團隊,發現D型-胺基酸氧化酶(DAAO)抑制劑可改善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和整體功能,安全性良好。此一成果發表於知名醫學期刊《生物精神病學》(Biological Psychiatry),已獲得臺灣、德國、加拿大、澳洲專利,另有6個國家申請專利審查中,並與藥廠簽訂技術移轉,為全球各大藥廠所重視的失智症新藥臨床試驗開拓了新的道路與希望。

藍先元教授團隊獲獎

藍先元教授團隊獲獎

● 治療近視微小RNA眼藥水的開發

中國附醫醫學研究部卓夙航教授團隊,發現眼睛內微小RNA-328的過度表現會抑制數個與近視相關的基因,導致近視形成,乃開發新藥物來中和過多的微小RNA-328。團隊在動物實驗中,以點藥水的方式治療有輕度近視的老鼠及兔子,療效令人滿意,不但勝過散瞳劑,且未觀察到副作用,有成為新藥的潛力。

卓夙航教授團隊獲獎

卓夙航教授團隊獲獎

● 開發間質幹細胞相關的精準醫學臨床應用

免疫學研究所徐偉成所長(中國附醫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副院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振寰團隊,經過詳細的分子機轉研究發現,在雜錯多型的人類間質幹細胞中,具有單一族群標誌的細胞會表現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號接受體(IGF1R),其自我複製與多重分化的特性是極具潛力的替代性標記,能促進臍帶間質幹細胞移植的高成功率。團隊於體外細胞實驗中,針對兩大分子訊息傳遞路徑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號╱接受體(IGF1R/IGF1)及4號趨化因子受體╱基質細胞衍生因子(CXCR4/SDF-1),探討其雙向交互作用,並進一步在大鼠模式中呈現精準醫學實例,若移植表現IGF1R的臍帶間質幹細胞與SDF-1之間產生雙向交互作用,可改善心臟及神經的功能。

徐偉成所長代表團隊領獎

徐偉成所長代表團隊領獎

● 開發骨融合術臨床應用的植釘模擬及規劃系統

中亞聯大「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陳怡文、施政廷、陳大正、黃祥銘、陳賢德團隊,開發骨融合術臨床應用的植釘模擬及規劃系統,此項技術可應用於骨骼螺釘置入規劃及手術模擬軟體,幫助醫師在不需改變手術規則及額外的訓練下,進行預期植釘路徑的選擇、規劃,以及術中、術後的比對、確認,同時也能直接提供骨質密度資訊。醫師據此判斷及衡量植釘路徑上骨密的差異,可用於術前規劃,並與導航系統結合,用於術中即時評估。此一技術甚至可以考量植入螺釘規格資訊,分析不同螺釘與骨骼間接觸的情況,協助新型螺釘的開發與特性評估。

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團隊獲獎

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團隊獲獎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