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9/2/13

血壓與動脈硬化指數 標不標準大有關係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心臟血管系 王駿丞醫師

心臟疾病長期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2位,腦血管疾病則位居第3,因此心臟科兩大常見的檢驗數據:血壓與動脈硬化指數,對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血壓測量

血壓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也是造成中風及心肌梗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據文獻記載,高血壓在亞洲人的盛行率高達20-30%。

測量方法

一般而言,血壓測量的正常值界定與測量的場所及方式有關,也與自身的疾病有關。血壓測量的方式包括診間血壓監測、家庭血壓監測與動態式血壓監測。標準的血壓測量方法為測量血壓的1小時前,避免飲用咖啡、茶、酒精與抽菸;約半小時前要休息,避免運動;約5分鐘前要靜靜坐著。測量時保持正確坐姿,背部輕靠椅背,手部由桌面支撐,並選用適當大小的護腕式氣墊量測血壓。兩次量測之間,需間隔1-2分鐘。

高血壓的定義

家庭血壓監測與動態式血壓監測較診間血壓監測更有代表性,更能有效反映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診間血壓監測的好處則是方便省時,病人配合度高。依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台灣高血壓學會聯合發布的高血壓治療準則,診間血壓監測的數據,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即定義為高血壓。家庭血壓監測數據,收縮壓>135毫米汞柱,舒張壓>85毫米汞柱,即定義為高血壓。動態血壓監測數據,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即定義為高血壓。

表1:依診間血壓數據做高血壓分期

必須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有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蛋白尿等疾病,則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就應積極用藥治療。此外,診間血壓監測無法排除白袍性高血壓(平時在家血壓正常,但是在醫院診間讓醫護人員測量血壓,見到穿著白袍的醫師時,血壓會高於140/90 mmHg的現象)的可能,也無法評估是否屬於早晨型高血壓(起床後1-2小時內的血壓較高,可能超過135/85 mmHg),而這些都可能影響醫師對高血壓的判斷與治療。

控制血壓的方法

一旦被診斷為高血壓,除了依照醫囑定期服藥外,治療準則依口訣S-ABCDE進行:

S 限制鹽分攝取(每天約攝取3公克鹽)。切記,絕非完全不吃鹽。研究顯示,每日鹽分攝取低於2公克反而會增加死亡率。

A 限制酒精攝取

B 適度減重,使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25之間。

C 戒菸

D 高血壓推薦飲食,即多吃蔬菜水果,肉類以雞肉或魚肉為主,避免紅肉或精糖類食品。

E 適度的有氧運動,1次約40分鐘,每星期4-5次。

動脈硬化指數

動脈硬化常見於年長者、高血壓控制不良或難治性病人,以及腎衰竭、糖尿病患者,臨床證據已知動脈硬化有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動脈硬化偵測指標常用的有兩大類:

頸動脈—股動脈脈博傳導速度(C-F PWV):

原則上,傳導速度愈快則動脈愈硬,>14(公尺/秒)即為硬化;12-14(公尺/秒)便應就醫。此指標行之有年且廣為醫界採用,缺點是其數值易受測量時的血壓影響。

心—踝血管指數(CAVI):

心—踝血管指數的異常值是>9,正常值是<7。使用心—踝血管指數的好處是比較不易受到測量時的血壓影響。

動脈硬化已知與心臟肥大、心臟衰竭、心血管疾病、中風、腎功能下降有關,因此若能改善動脈硬化就能改善這些疾病的預後。不過由於尚缺大型研究證實,醫界目前對動脈硬化也尚未完全明瞭,因此有效的治療方法並不多。

建議的治療方針與高血壓差不多,飲食方面要限鹽,積極的降血壓、良好的血糖控制與適度運動,均有助於改善動脈硬化。

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心臟疾病與中風,每年奪走不少國人的健康與生命,而高血壓又是造成心肌梗塞與中風最常見的原因,許多臨床研究也已證實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因此,好好控制血壓與避免動脈硬化,應是每個人的健康大事。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66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