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9/7/11

腸扭結與腸阻塞 急性腹痛的幕後黑手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內科部消化系 曾晟恩醫師

56歲的王先生過去相當健康,沒有特殊病史,但有長期便祕的問題。某日突然覺得肚子絞痛,痛到冒冷汗,腹部脹得很大,嘔吐且完全無法進食,家人趕緊將他帶到醫院掛急診。

急性腹痛在急診是很常見的。根據統計,急性腹痛約佔急診原因的10-15%。俗話說「醫師怕治咳,土水怕抓漏」,有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狀,卻包含各式各樣的病因,甚至潛藏著嚴重的病症。和咳嗽相似,腹痛的原因相當多變且可能是不同系統及器官的病變所導致,因此往往需要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才能鑑別。 

腸扭結與腸阻塞 急性腹痛的幕後黑手

受惠於醫療科技的進步,在許多檢查工具如X光攝影、超音波、腸胃道內視鏡、電腦斷層等儀器的協助下,臨床醫師已能有效釐清腹痛原因並做出正確診斷。 

雖然並非每一種腹痛都表示背後有著嚴重問題而一定要到急診報到,但很多急性腹痛確實不可輕忽。急性腹痛的定義為「源自腹部器官引起的疼痛,通常來得突然、劇烈,在短時間內變得非常嚴重。」可能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有腸胃道問題,例如腸胃炎、糞便嵌塞、潰瘍、穿孔、盲腸炎、腸扭結、腸阻塞等;肝膽及胰臟問題,例如胰臟炎、膽囊炎、膽管炎等;其他像是泌尿道問題如腎盂腎炎、腎結石,以及婦科問題如黃體破裂、子宮外孕等,也都可能引起急性腹痛。因此在以上種種顧慮之下,患者必須立刻就醫,嚴重者甚至要考慮緊急開刀。

腸阻塞會引發腹痛腹脹與嘔吐

「王先生到了本院急診室,急診醫師檢查發現他的腹部非常鼓脹且有壓痛,腹部扣診呈現明顯鼓音,懷疑可能是腸阻塞,因此安排X光檢查。」 

腸阻塞是急性腹痛中十分常見的情況,意指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無法順利通過腸道。其原因可分為真正造成腸道狹窄的機械性腸阻塞和假性腸阻塞,而後者是因為神經傳導問題、代謝、壓力、手術或是血循受阻等因素,造成的麻痺性腸阻塞。

一般以機械性腸阻塞較為常見,可能原因包括糞便嵌塞、異物堵塞、結石、腫瘤、炎症、狹窄、腸套疊、腸扭結或是沾黏,使得腸腔阻塞或受到壓迫,食物因而不能正常的通過腸道,若完全阻塞,甚至需要外科手術介入治療。 

腸阻塞的典型症狀有疼痛、嘔吐、腹脹或便祕。發病初期,單就症狀可能很難和其他腸胃道疾病鑑別,經常需要配合進一步的理學和影像學檢查才能找出真相。

腸扭結是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

「從腹部X光可以發現,王先生的大腸扭結並鼓脹將近10公分,呈現有如倒U型的咖啡豆形狀。急診診斷為乙狀結腸扭結造成的腸阻塞,先給予鼻胃管及肛管進行減壓,再由腸胃科醫師透過大腸鏡進行減壓及復位治療,症狀便快速地改善了。」

王先生的情況是非常典型的乙狀結腸扭結,也就是腸道沿著固定點旋轉攀附到另一段腸道上而引發的腸腔壓迫狹窄,嚴重者會影響腸道血流供應,甚至造成腸組織壞死,還可能導致腸道破裂與敗血症,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初期症狀和其他腹部急症不易鑑別,因此很容易被誤為急性腸胃炎,一旦腸黏膜壞死,可能出現血便。 

腸扭結在腸道各處都可能出現,成人和兒童皆會發生,男性比女性稍多,約為2:1。成人發生部位以大腸為主,尤以乙狀結腸居多,佔70-75%。成人的腸扭結,多和後天因素相關,例如長期便祕造成的腸子過長、腹膜炎或手術後的腸沾黏。若出現在大腸,尤需注意是否有惡性腫瘤。另外,腸扭結也和一些先天結構性的異常有關,例如腸子過長、腸繫膜靠近腸子處狹窄和骨盆腔空間不足等。

治療上,需在腸道壞死前的黃金時間 (一般建議在8小時內)盡快處理。在大腸段發生的扭結,透過大腸內視鏡進行減壓和復位,大多能立即解決症狀;若發生在小腸,或是反覆發生,以及已經造成腸道壞死者,則需考慮手術治療。由於成人多為後天以及結構性問題所引發,即使以內視鏡減壓復位後仍可能再度發生,因此在復位後還應該接受全大腸鏡檢查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另外,兒童腸扭結的發生率較成人為高,常和腸道發育固定得不好或是腸道過長有關,但少有惡性疾病,治療後反覆發生的機率也較成人低。本院小兒腸胃科陳安琪主任也曾報導類似案例,所幸及時以內視鏡復位,使小患者免除了開刀之苦。

切莫把肚子痛都當成普通胃病

「王先生於急診觀察1日後,症狀改善,後來曾復發1次,因而再度接受內視鏡減壓復 位。大腸鏡檢查及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 他的乙狀結腸比較長,但是沒有大腸腫瘤的病灶。後來轉介外科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過長的腸子後,腸扭結終於不再復發,便祕也有所改善。」 像王先生這樣的情形,如果延誤就醫, 有可能造成大片腸道壞死的嚴重併發症,所幸王先生和他的家人非常有警覺性,症狀一發生就迅速到醫院急診,把握了黃金治療時間,方才得以選擇傷害最小的治療方式。 

正因腹痛太常見了,一般人往往容易將其誤認為普通胃病,殊不知急性腹痛常常有著潛在的嚴重疾病,絕不能等閒視之,越快就醫越是安全。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63期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