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20/6/8

大腸直腸癌知多少(上) 高危險族群要注意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主任 柯道維醫師

介紹

大腸直腸癌是近幾年台灣癌症的頭號話題。根據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民國100年大腸直腸癌患者統計共有14,040人, 高居常見十大癌症第一名,與99年相比,發生人數增加幅度更高達3.9%,若不分性別(女性乳癌為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大腸直腸癌已位居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平均37.4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許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痛、體重減輕時,部分患者甚至已經是第3、4期,發生年齡約50歲就開始攀升,男女罹患率約1.48:1。種種的跡象顯示大腸直腸癌對國人的健康威脅與日俱增!

大腸直腸癌知多少(上) 高危險族群要注意

危險因子

A.年齡(Age):

根據統計有超過90%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但是近年來發生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增加了許多40-50歲的患者,甚至是30多歲。

B.家族史:

罹患大腸直腸癌患者的一至二等親(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家屬,會比沒有這樣癌症家族史的人罹病率高出許多。

C.腺瘤性瘜肉(Adenoma):

腺瘤性的瘜肉本身是良性的,可是如果持續分化異變是有機會轉變成惡性瘜肉。是否有惡性變化與瘜肉的大小有很大的關係,瘜肉愈大變成癌症的機率就愈大。一般而言,小於0.4公分以下的腺瘤發生癌變的機會很低;但如果大於一公分,有接近10%的機會有癌細胞產生,甚至二公分以上的瘜肉,則有近50%的機會會變成癌症。腺瘤性瘜肉以管狀腺瘤(tubular Adenoma)最多,其他還包括絨毛樣腺瘤(villoue adenoma)及絨毛樣管狀腺瘤(villous-tubular adenoma)等。

D.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有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的病人,患病時間愈長,容易讓腸黏膜因為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發育不全而轉變成癌症,使得到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高出一般人的4-20倍。

E.遺傳性症候群:

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這類的疾病屬於顯性遺傳,通常在青春期之後,大腸內就出現上百顆甚至上千個大大小小的瘜肉,大部分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患者會有APC基因的突變,而這些腺瘤性瘜肉慢慢長大,細胞會分化不良,最後變成腺癌。所以罹患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的病人除了需要密切追蹤外,必要時要接受預防性大腸切除術。

遺傳性非瘜肉病性大腸癌(HNPCC,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也稱為Lynch syndrome,這類的疾病屬於顯性遺傳,根據阿姆斯特丹診斷標準如下:

  • 家族中至少有三位成員罹患大腸癌,其中兩位需要為一等親
  • 至少有連續兩代成員罹病
  • 至少一位成員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下。

F.飲食:

飲食習慣改變,烹煮方式多燒烤、油炸,且食用過多的紅肉、高脂肪低纖維飲食。許多的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而且攝取紅肉比攝取白肉(雞肉、魚肉)還多的人,最主要是因為食用紅肉後產生膽酸的比例較食用白肉高出許多,因而使得突變基因變強,罹患機會將更增加。

G.肥胖、缺乏運動:

有研究提出體重過重及不常運動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也較高。

H.抽菸、喝酒:

抽菸會增加肺部瘜肉的產生,也是公認的致癌物;酒精熱量高也易造成肥胖。

I.環境的改變:

居住環境污染源增加也可能是癌症增加的原因。

症狀

常見的大腸直腸癌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黏液便、不規則腹痛、體重減輕、腹脹便秘、裡急後重、不明原因貧血…..。 大腸直腸癌的臨床症狀和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有關。

如果腫瘤位於右側大腸(包括了盲腸、升結腸、肝曲部、以及部分的近端橫結腸),由於盲腸升結腸的管徑較大,若為向內生長的息肉狀腫瘤,則較不會產生阻塞的現象,常是因腫瘤表面發生出血,病人出現大便混著血及慢性貧血的症狀,或是出現腹部隱隱作痛、體重減輕等現象而到醫院檢查才被診斷出。

如果腫瘤位於左側大腸(部分的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因為左側乙狀結腸的管徑較狹窄,常會因為腫瘤而造成腸道阻塞,而引起便秘、腹脹甚至腹痛的情形。

如果腫瘤位於直腸(肛門口進去12-15公分處),因為腫瘤很接近肛門,會對肛門粘膜產生較大的刺激,而有「裡急後重」的現象,也就是常常想要排便但又排不乾淨,所以排便習慣改變、解血便是常見的症狀,有時還有嚴重的便秘的情形。如果腫瘤造成阻塞的狀況嚴重的話,所排出糞便就會變得很細。

大腸直腸癌

診斷

A.肛門指診:

如果腫瘤距離肛門口較近,中低位直腸腫瘤可以藉由標準的肛門指診過程中發現。

B.乙狀結腸鏡檢查:

可以直接看到病灶,更可直接針對病變處做切片送檢。和大腸鏡的差別在于乙狀結腸鏡最遠只能做到脾區部或遠端橫結腸,對於右側結腸則無法檢查到。

C.大腸鏡檢查:

這是最直接完整的檢查方式,將內視鏡從肛門進入直腸,經由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及小腸開口處,將整個大腸仔細的檢查,將可以直接看到腸道病變處,更可已直接針對病灶做切片、定位、甚至完整切除。

D.雙重對比鋇劑灌腸攝影:

可以觀察到大腸粘膜的變化,也可以偵測大型的瘜肉狀病灶及炎性大腸症之變化。檢查時技先灌入鋇劑懸浮液,再灌入空氣,再拍攝局部及全大腸影像,此檢查可以輔助乙狀結腸鏡檢查。

E.其他檢查:

腹部超音波、腹部和骨盆腔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造影),全身正子掃瞄等影像檢查也可以發現一部分的大腸直腸病變,但仍需靠大腸鏡檢查來確定診斷,這些影像檢查大部份是用來觀察肺、肝或腹腔其他器官有沒有轉移的現象。

F.要特別指出的是腫瘤指標-CEA(癌胚胎抗原)並不能用來做有無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或是診斷唯一根據,但是可以用來作為疾病治療、預後、復發的評估參考依據。

篩檢

目前最常使用的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工具是糞便潛血檢查,現在廣泛使用免疫定量法糞便潛血檢查,結果若是陽性時,就代表了腸道有可能有病變而造成出血,必須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如全大腸鏡或是乙狀結腸鏡配合大腸鋇劑檢查等來確定是否有問題。

預防

癌症並不可怕、更不是絕症,但需要及早預防。正確飲食、規律運動、拒絕菸酒檳榔、控制體重、定期篩檢,掌握這5大要點,是預防所有癌症的最佳方法。

 

掛號連結:

消化內科(腸胃肝膽)大腸直腸外科

延伸閱讀:

大腸直腸癌知多少(下) 治療方式報你知

《癌篩好康報》50後,這樣拒絕大腸癌

自體免疫細胞治療 迎戰大腸直腸癌

GET OUT 大腸癌!營養食譜設計有一套

肥胖 飲食 與大腸癌之關係

大腸直腸癌懶人包

1. 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2. 大腸直腸癌七大常見症狀

3. 大腸直腸癌部位及相關症狀

4. 大腸直腸癌診斷方法

5. 預防大腸直腸癌 掌握5要點

6. 大腸直腸癌5種治療方法

 

細胞治療導讀:

《細胞治療》抗癌新曙光,你了解多少?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