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21/1/14

攝護腺癌診斷新利器

隨著國人的飲食逐漸西化,台灣攝護腺癌的盛行率逐年飆升,尤其常見於高齡的男性,目前已位居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六位。傳統的攝護腺癌檢查仰賴於肛門指診及抽血檢查攝護腺特定抗原(PSA),若PSA大於4ng/ml或肛門指診異常,便建議做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以檢查有無癌症。然而PSA數值會受到攝護腺肥大、放置導尿管、泌尿道感染、騎腳踏車等因素影響,使得許多男性白白接受不必要的切片。

另一方面,大部分攝護腺癌無法完全藉由超音波清楚呈像,醫師只能進行隨機切片,診斷的準確度因此大打折扣。據大多數文獻統計,因PSA數值升高而接受切片的男性,僅約三成診斷為攝護腺癌。更甚者,經直腸切片可能引發腸內菌感染攝護腺、發燒、敗血症、直腸出血等諸多併發症。

隨著科技進步,多參數磁振造影 (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pMRI )成為近年新興的攝護腺癌診斷工具,藉由綜合評估各個系列的核磁共振影像可以判斷攝護腺癌風險的高低並精確定位腫瘤區域。目前美國泌尿科醫學會與歐洲泌尿科醫學會均建議所有攝護腺切片檢查前皆應該安排磁振造影。

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的圖形,可建構攝護腺左右兩側各有一病灶 3D模擬圖形,精準記錄每ㄧ針的切片位置
(左圖)為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的圖形,可建構攝護腺左右兩側各有一病灶。(右圖)為3D模擬圖形,精準記錄每ㄧ針的切片位置。

「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MRI/US fusion)」則是指透過電腦運算,重組攝護腺與腫瘤的核磁共振3D影像,再將其與即時的超音波影像結合,便可以在超音波上清楚看到腫瘤區域。標記完腫瘤區域後,醫師再從會陰部的皮膚直接扎針切片,此方式能克服傳統上攝護腺前方或尖端病灶等死角,大幅提高切片的準確度,更能降低切片感染或敗血症的風險。

臨床上,對於懷疑罹患攝護腺癌的男性,抑或攝護腺癌病人欲接受積極追蹤監視及海福刀/氦氬刀等局部治療之前,皆可考慮接受磁振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

諮詢醫師:泌尿部 黃志平吳錫金張兆祥楊啟瑞謝博帆

諮詢電話:04-22052121 分機 4439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