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13/5/24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隨著糖尿病人口比例上升、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抽菸人口增加等趨勢,動脈粥狀硬化導致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發生率大幅提高。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好發於下肢,病人因下肢缺血而出現的症狀包括麻木感、疼痛、間歇性跛行、皮膚病變、傷口慢性潰瘍難癒等等,若不慎感染還可能造成下肢組織壞死,嚴重時必須截肢。糖尿病患更是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高危險群,可千萬不能輕忽。
致病因子 -
動脈硬化為慢性、全身性疾病,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進展,不單是四肢的動脈會受影響,心臟的冠狀動脈、腦部的動脈也都無法倖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血中尿酸過高、抽菸等為危險因子;如果病人同時有兩種以上的危險因子,危險性會提高數倍,並加速動脈硬化的惡化。
治療 -
對於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治療往往以症狀處理為優先。由於病人常反映下肢麻痛或是行走一陣子,小腿就會疼痛,後來甚至連休息時也會疼痛不已,因此治療目的除了解決病人下肢疼痛的問題,更要積極重建下肢血管血流,避免末端組織因為缺血而壞死,使患者保留完整的下肢。
  介入性治療
  經皮血管內整型術
    透過特殊的導線、導管、氣球、血栓溶解劑等醫療工具來施行,不會造成大傷口。視病人年齡、疾病史等個別狀況進行局部麻醉,在較大的血管腔內以低侵入性的方式進行治療,利用高壓性氣球來擴張原本狹窄的血管通道,以暢通下肢遠端血流。
  血管腔內支架置放術
    透過精密的血管攝影設備影像定位後,醫師會依據病人血管狹窄或堵塞範圍,選擇合適的血管支架直徑與長度,藉由特殊的導管及導線,將血管支架送到動脈病灶位置,將其撐開,由於支架的硬度極大,可以保持血管通暢。植入支架後,病人必須在藥物、飲食及運動等方面多加配合,方能避免血管的再度阻塞與狹窄
  外科治療
  周邊動脈繞道手術
    醫師經由血管攝影醫學影像,評估周邊動脈阻塞患者的狀況後,選擇病人本身血管或人工血管,在適當位置做切口,進行血管繞道手術,可改善下肢動脈的血流供應,避免組織壞死
  截肢手術
    醫師經過專業考量,如果病人的狀況不適合進行長時間手術,或者組織已嚴重壞死難以挽救,必要時應直接截肢,以保存未壞死肢體的功能
注意事項 -
  門診追蹤   定期回醫院追蹤血管狀況,避免血管再度堵塞
血管重建的病人,仍需注意是否有感染、出血或再阻塞的危險
  藥物   服用醫師開立的抗凝血劑及血管擴張藥物
切勿任意停藥或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
  飲食   採取高纖、低糖、少油脂的健康飲食,以控制體重
  運動   適度運動,每日在固定時間練習散步,防止肌肉萎縮
  日常生活及其他   立即停止吸菸
有效的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疾病
確實做好雙腳保養,每日應將雙腳清洗乾淨,不要穿會擠腳的鞋子,剪趾甲的時候應格外小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口。經常感覺及觀察腳部的溫度及顏色變化,若出現冰冷、發紫的情形,應立即就診
心臟內科 主治醫師 徐中和

 

相關文章

至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