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 Message

:::
2020/4/8

月經遲到人又爆肥? 原來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作祟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部中醫婦科 洪皓脩醫師

李小美(化名)長期以來月經都不太規則,近一年甚至兩、三個月才來一次,體重也不斷增加。起初還以為只是工作太忙、太累,在好朋友的催促之下去西醫檢查,原來是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小美在婦產科吃了幾個月的調經藥,服藥期間月經準時報到,但停藥後還是常常不來,體重也一直降不下來。後來透過中醫治療調理體質,加上生活及飲食習慣的調整,月經不僅準時報到,體重也逐漸下降,原本很困擾的青春痘也慢慢消失了。

月經遲到人又爆肥? 原來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作祟

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由於內分泌失調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慢性不排卵 

月經的形成會先經過一段「濾泡期」,濾泡受到雌激素的刺激而生長成熟,排卵後便會進入約14天的「黃體期」,如果沒有懷孕,子宮內膜便會崩落而形成月經。慢性不排卵會導致濾泡期過長,子宮內膜會在雌激素的持續分泌下增生變化,而缺乏黃體來穩定內膜。病人月經來的時間會變得不規律,經血量時少時多。

 雄性素過多 

表現出青春痘、體毛增多、禿髮,或是在皮膚的皺褶處(例如:腋下、胯下、頸部)出現黑色素沉澱,也就是黑色素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

 卵巢結構異常 

超音波可見到卵巢周邊有多顆小濾泡,或伴隨卵巢的體積增加。

台灣女性因為基因差異、先天毛囊數目較少,在多毛症、肥胖、黑色素棘皮症的表現上都不像西方婦女常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還包含其他症狀,例如:肥胖(特別是腹部的肥胖)、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以及胰島素阻抗所造成的血糖不穩定、血脂異常。

為什麼會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先天因素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可能與遺傳有關。研究統計發現25%的多囊性卵巢病人,其母親也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研究也觀察到,孕婦提供給胎兒的子宮內環境,不僅影響胎兒發育階段的基因表現,也可能更長遠地影響某些疾病的發生,例如:多囊性卵巢。代謝症候群(例如:胰島素阻抗、血脂異常)也與家族遺傳有關,有70%的多囊性卵巢病人,其雙親有一方患有代謝症候群。

 後天因素 

肥胖所造成的胰島素阻抗,可能誘發或加重多囊性卵巢。另外,雖然環境荷爾蒙(例如:雙酚A)對於多囊性卵巢的影響還沒有定論,但研究發現多囊性卵巢病人血中的雙酚A濃度會略高於一般人。

綜上所述,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發生,一方面是命中注定,一方面是個人造化。關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各種治療,無非就是透過個人努力來改變命運,求得一個好結果。

中醫怎麼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中醫怎麼看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中醫對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觀點,散見於「月經後期」、「經閉」、「不孕」等文獻中。腎為先天之本,主司人的生殖功能,多囊性卵巢既與遺傳因素有關,又會影響月經導致不孕,「腎虛」即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基礎病機。當表現腎陽不足,可導致脾陽不足,使人體的代謝機能減退,水液積聚便容易形成「痰濕體質」。平時如果嗜食生冷食物、冰品、烤炸物,或因長期情緒鬱悶不暢引起肝氣鬱結,也容易損傷脾胃而促成痰濕體質,表現出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脾陽虛日久可損及脾陰,導致脾陰虛肝旺血熱,出現體毛增多、青春痘等特徵。

綜上所述,多囊性卵巢病人常表現脾腎虛損的「本虛」,也往往連帶出現痰濕、血瘀積聚的「標實」。「健脾益腎、去痰利濕」就成了中醫治療的重要方法,臨床上會再依據肝鬱、氣滯、血瘀、血熱等可能兼夾的證型而施予不同的治療。

可以做些什麼幫助改善症狀?

 減重 

研究顯示降低5-10%的體重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降低血中雄性素濃度,甚至能幫助恢復正常的月經週期、增加懷孕率。至於減重的方式,運動配合飲食控制是最健康的減重方法。在減重的效果上,大肌肉群為主的全身性運動是較為理想的,然而運動的頻率與持續時間也很重要。研究發現約半數的多囊性卵巢病人具有肥胖,而沒有肥胖的病人群中也有1/3具有較多的腹內脂肪,如果病人有懷孕的打算,可以配合使用針灸治療、穴位埋線或中藥薰敷的方式來增強腹部的循環。部分研究也顯示,針灸治療能增加多囊性卵巢病人的懷孕率,並降低病人接受試管嬰兒療程時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的風險。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常用腹部穴位

 飲食控制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人常見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在飲食上建議選擇低GI值的食物,並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攝取。以中醫的觀點,痰濕體質的病人在飲食上宜避免生冷食物及甜食,例如:冰品、糕點糖果、含糖飲料。

參考資料

  1.  Kahsar-Miller MD, Nixon C, Boots LR, Go RC, Azziz R. Prevalenc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PCOS. Fertil Steril. 2001;75(1):53.
  2. Rosenfield RL, Ehrmann DA. The Pathogenesis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The Hypothesis of PCOS as Functional Ovarian Hyperandrogenism Revisited. Endocr Rev. 2016;37(5):467. Epub 2016 Jul 26.
  3. Rutkowska AZ, Diamanti-Kandarakis 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nd environmental toxins. Fertil Steril.2016;106(4):948.
  4. 徐明義,中醫診斷多囊性卵巢徵候群的臨床與實驗室檢驗表現,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100年度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5. 陳榮洲,建構多囊性卵巢疾病中西結合理論與治療方案,中西整合醫學雜誌16:3 2014.09
  6.  Clark AM. Thornley B. Tomlinson L. Galletley C. Norman RJ. Weight loss in obese infertile women results in improvement in reproductive outcome for all forms of fertility treatment. Hum Reprod. 1998;13:1502–1505.
  7. Jo J, Lee YJ.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undergoing in vitro fertilisation or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cupunct Med. 2017 Jun;35(3):162-170. doi: 10.1136/acupmed-2016-011163. Epub 2017 Jan 11.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97期

相關文章

至頂